Join us you will be able to get the following rights
Get fresh academic and clinical information
Sign up for exclusive endoscopy contests and training courses
Use online training software
Watch the LIVE of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surgery
经典超声内镜病例:异位脾外压
经典超声内镜病例:异位脾外压
作者丨胡端敏 吴伟 程桂莲
来源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脾脏离开正常的解剖部位而异位在腹腔的其它位置称为异位脾(ectopic spleen),异位脾有两种:副脾(accessory spleen)、脾种植(splenosis)。
副脾是指正常的脾脏以外与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其发生可能因胚胎期始基芽融合不全或异位脾芽形成,或部分脾组织脱落主脾块发育而成,具有单独的动静脉。副脾大多较小,临床无症状,但在正常脾脏摘除后副脾可以代偿性增生,副脾CT平扫及增强影像学特点与脾类似。
脾种植是指由于外伤或脾切除术,脾组织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其他部位再生,再生组织仅是未分化的网状细胞,与纤维组织形成支架后进一步分化形成内皮窦、毛细血管和淋巴细胞,最终形成脾组织。种植脾无脾门,仅有来自穿透包膜的数支小血管维持血供,CT平扫下显示稍低密度,与正常脾组织相似,稍高于肝实质,但增强动脉期缺乏正常脾组织花斑状强化的征象(两者鉴别要点见下表)
表1 两者鉴别要点
超声内镜能显示胃壁典型的五个层次(图1A),腔外脏器压迫并不改变胃壁的结构,,故而EUS区分壁内病变和壁外压迫重要依据是观察是隆起处胃壁是否具有正常的五层结构,这也是经典教科书上反复强调的(图1B)。
图1 胃壁五层结构(左:图1A;右:图1B)
如上所述,完整的五层结构是EUS判断外压的“金标准”,但异位脾几乎都位于胃底后壁,该区域呈弧形、倒镜探查时扫描平面难以和病灶垂直,故经典的胃壁五层结构常显示不佳,因此熟悉副脾的内部回声则尤为重要。
然而,异位脾外压并不多见,如何了解它的回声特点呢?其实,副脾和脾脏组织结构一致,脾脏外压十分常见,掌握脾脏的回声特点就能对偶尔出现异位脾保持警觉。脾脏位于左季肋区深部腹腔内,胃底和膈肌之间,是最常见的腔外压迫。超声探查可见胃壁结构完整,胃腔外典型的脾脏结构,脾脏实质表现为分布均匀的点状中、高回声,强度稍低于肝脏组织回声,内部无明显的血管结构(图2)。
图2 高位胃体偏后壁脾脏压迫(A 高位胃体后壁大弯隆起B 超声探查见局部胃壁五层结构完整C 胃壁外典型的脾脏回声结构(均匀的点状中低回声))
CT等传统影像工具诊断副脾时常常将正常脾脏作为参照,EUS同样可以采取这一策略,下面这个副脾外压诊断并不困难,因为外侧可见正常脾脏,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副脾和正常脾脏的回声完全一致,其内部为均匀的点状中、高回声(图3)。
图3(A 胃底贲门下方隆起 B 胃壁外可见副脾(其外侧可见脾脏结构))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有正常脾作为参照情况下,副脾的诊断相对容易。但当患者有脾切除史,异位脾代偿增生引起外压时,副脾外压和粘膜下肿瘤鉴别对EUS术者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接下来分享以下四个经典病例。
病例一:老年女性,有脾脏切除术病史,胃镜发现胃底后壁粘膜下隆起(图4A),超声内镜下可见病灶呈葫芦状,病灶周边的胃壁五层结构清晰完整,病灶位于胃壁五层结构之外,病灶内部呈均匀分布的点状中、高回声,稍旋转镜身,可见清晰界限提示为两个病灶,考虑腹腔多发占位,探查过程中,反复于胃底多部位探查,未发现正常脾脏回声,结合病史及病灶回声特点诊断副脾(图4B、C)。随即安排患者CT检查,提示脾脏未见显示,胃体后缘脾区见多发软组织结节,动脉期强化欠均匀,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匀强化(图4D),诊断副脾。
图4(右上:图4B)
病例二:中年女性,有脾切病史,胃镜发现胃底粘膜下隆起,中央有凹陷,考虑间质瘤(图5A),拟ESD手术来我院行超声内镜检查,小探头发现局部胃壁结构欠清,肿块内部为均匀点状回声(图5B),改环扫EUS探查见肿块后方为膈肌,内部为均匀点状回声,考虑副脾(图5C),结合该患者10年前因外伤切除脾脏,故诊断为脾脏切除后副脾代偿性增生外压。嘱咐患者在我院行CT检查,CT局部放大并重建后证实为副脾(图5
D),故放弃手术。
图5
病例三:中年男性,胃镜发现胃底粘膜下隆起,考虑间质瘤(图6A),拟行ESD入院,术前完善超声内镜检查,部分层面见病灶与胃壁固有肌层边缘似乎可见喇叭口(图6B黄色箭头所示),反复多个层面探查,发现病灶上方又似乎可见胃壁完整五层结构(图6C),然而病灶内部回声不像典型间质瘤所具有的均匀低回声,而是呈均匀分布的点状中高回声改变,故而考虑副脾。后CT证实为副脾(图6D白色箭头)。
图6
病例四:中年男性,胃镜发现胃底隆起灶(图7A),超声内镜于胃底探查,见类圆形病灶一(图7B),病灶呈均匀点状中高回声改变,该病灶上方胃壁五层结构完整,但从该病灶的EUS下声像观察并未导致明显的隆起效应。进一步旋转探头,发现心形病灶二(图7C),该病灶导致胃底像腔内隆起改变,病灶与胃壁紧贴,胃壁五层结构无法显示,病灶与胃壁关系无法判断,但该病灶与病灶一回声完全相同(点状均匀回声)。
图7
对于该病例,病灶一可以通过其与胃壁层次关系考虑腔外来源,然而病灶二由于与胃壁关系紧密相连,彼此之间的界限很不明确(视频1),此时病灶二极易被误诊为胃间质瘤。但两处病灶的回声完全一致,呈点状均匀分布的中、高回声改变。探查结束,追问病史,患者有脾外伤手术史,考虑异位脾可能性大。同步安排腹部CT检查,CT证实胃底两处病灶,与超声内镜下所见完全吻合(图7D)。病灶于动脉强化期均无花斑样改变,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表现,证实为脾种植。
视频1
EUS对于粘膜下隆起的的判断要依靠层次起源和内部回声,对某些特殊部位,消化管壁层次显像欠佳,病灶的内部回声特点尤为重要。异位脾所致的外压性隆起多位于胃底后壁,EUS扫描平面难以和病灶垂直,加之受心脏波动的影响,胃壁结构模糊,单纯依靠五层结构的完整性来判断外压,往往给操作者强烈的挫败感。
故临床上,如遇到胃底后壁的粘膜下隆起病灶,在超声内镜检查前,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如患者有脾脏切除病史,且探查过程中,病灶的回声表现为均匀分布的点状中高回声改变,必须要警惕异位脾;如患者无脾脏切除病史,需反复对比病灶与正常脾脏的内部回声,病灶与脾脏回声一致时,不能轻易诊断为胃底间质瘤。
任何病变诊断,除了超声内镜策略外,还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手段,尤其作为初学者,各种影像的综合对比可进一步提高EUS的诊断水平。超声内镜学习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谨以小文献给仍在上下求索的同道之人……
声明
富士胶片内镜世界(LIFE World)所登载的内容及其版权和使用权归作者本人与富士胶片所有。如发现会员擅自复制、更改、公开发表或其他以盈利为目的的使用,富士胶片将追究其法律责任。网站信息中涉及的治疗手技皆为术者个人针对该名患者特定体质及健康状况所采取的手法;术者对器械和药品种类的选择,也受到手术发生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相关内容及信息仅供会员参考。如盲目使用网站信息中涉及的治疗手技而发生意外,恕富士胶片及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内容
-
脾2020/11/11经典超声内镜病例:沉默的“路人甲”(脾脏)EUS世界里,脾脏是个不起眼的“路人甲”,经常被各种专业书一带而过,究其原因(1)它属于血液系统,消化科医师不care(2)脾原发病少,很难遇到(3)脾脏质脆、易裂,不碰为妙。但事实上,脾脏紧邻胃底,超声内镜对它和周围结构的显示可谓“一览无余”、此外,从笔者经验和参考文献来看,脾脏EUS-FNA是一种安全,可靠、实用的临床手段,我们完全不必“谈虎色变”。因此,本期主题是EUS世界里的“小透明”---脾脏。
-
脾2019/10/11经典超声内镜病例:脾动脉及脾动脉瘤外压胃体后壁搏动的隆起就是今天的主题,脾动脉。脾动脉自腹腔干分出后向左行进入脾门,其全程蜿蜒、迂曲,是人体内最弯曲的动脉之一(图1 A),笔者曾尝试在"知乎"上提问"为什么脾动脉如此弯曲?",发现早有网友提出过(图1 B),只是至今没有合理答案,不知读者能否给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