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中所有出现的LCI指联动成像技术(LCI:Linked Color Imaging);BLI指蓝光成像技术(BLI:Blue Light Imaging);PCM指口袋法(PCM:Pocket-Creation Method)
本期讲座,林芳和医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肿瘤的诊断要点
- 低级别异型增生与普通腺瘤的区别
- 针对长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内镜检查技巧
以下内容为部分摘要,完整内容敬请点击视频观看!
林医生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肿瘤(UC associated neoplasia,以下略称UCAN)与普通的大肠癌致癌过程不同,普通大肠癌是由腺瘤发展为癌,而UCAN则是由黏膜深层的异型增生发展为癌。由于UC患者的肠道也有可能存在散发性的普通腺瘤,而UCAN与普通腺瘤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因此诊断UCAN时,必须先鉴别病变是低级别异型增生(Low-grade dysplasia,以下略称LGD),还是腺瘤。
林医生介绍,相比于普通腺瘤,LGD的边界线不清晰,主要原因为LGD病变的背景黏膜通常为炎症黏膜,且细胞增殖区位于黏膜深层,并逐渐向表层发展,因此早期的黏膜表面不会立刻出现特征,容易被炎症黏膜或再生上皮所覆盖。此外,UCAN由于存在p53基因突变,不仅是病变区域,还会导致周围黏膜也出现癌变。
林医生总结道,相比于普通腺瘤,LGD的病变具有以下特征:
-病变边界不清晰
-病变黏膜与病变周围黏膜的p53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
已有研究表明,对于长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日本医生提倡的靶向活检和欧美医生提倡的随机活检,两者在UCAN的发现率上没有显著差异。
此外,林医生提到,根据国际上针对IBD异型增生的肠镜随访共识,对于肠镜随访联用高清内镜和色素染色有助于发现病变,且病变部分及周围黏膜均需要进行活检并进行p53免疫组化评估
专家讨论
Q:为了鉴别是普通腺瘤还是低级别异型增生,对于UC患者,切除了边界清晰的腺瘤样病变后,是否仍需要在切除部位的周围黏膜再次进行活检?
林芳和:对于UC患者,病变的周围黏膜是否存在异型增生,是否已经发生p53基因突变是鉴别病变是否是UCAN的重要标准,因此即使是边界清晰的腺瘤样病变也建议适当扩大范围进行切除。此外,如果病变本身边界模糊,应该先通过活检确认无异型增生的范围后再行ESD。并且由于EMR无法进行大范围的切除,所以对于直径超过1~2cm的病变应行ESD切除。
Q:如果病变确认为由UC所引起,且存在低级别或高级别异型增生的情况,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林芳和:吃对于低级别异型增生的病变,如果边界能清楚判断,则应首选内镜下治疗。对于重度异型增生病变,如果通过活检能判断病变边界,也可以先进行内镜下治疗。
Q:对于UC患者,为了更好的发现UCAN病变,在日本是否使用LCI进行全程退镜观察?
山本博德:由于LCI下的图像颜色对比度高,可以增强轻度炎症的表现帮助医生发现UCAN,因此山本教授建议对UC缓解期的患者使用LCI观察。
Q:肠镜检查中,患者肠蠕动非常明显时,在日本是否会使用解痉剂?
林芳和:对于没有禁忌症的患者通常会在检查前使用解痉剂,检查中会根据需要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追加注射。
Q:对于LST-G(MIX)应该如何进行内镜下诊断,同时如何判断浸润深度?
林芳和:首先应该关注病变隆起以及凹陷的部分,隆起部分通常指的是结节部分,结节越大通过表面结构判断浸润深度就越困难。特别是Pit pattern TypeⅤ的脑回状病变且边缘出现不规则时,初步可以判断为癌。
如果病变呈现ⅤI重度不规则、ⅤN或者病变的表面出现了间质反应时需要考虑SM浸润的可能性。此外,部分病变呈现紧满感时也要考虑深部浸润的可能性。对于大型的结节,通过表面黏膜构造很难能判断浸润深度,因此我院会通过EUS进行判断。此外,对于结节取活检后,如果病理组织学上出现了间质纤维化表现,那么很有可能为深部浸润。
对于LST-NG,当出现且伴有溃疡、糜烂时,通常可以诊断为癌,且浸润较深。
Q:癌变的腺瘤周围能看到白斑样表现,此类情况是否需要特殊处理?
林芳和:腺瘤周围出现白斑表现往往表示病变的恶性程度高,但是目前还没有临床证据表示白斑与浸润深度有关。所以无法根据白斑更改治疗策略。
特邀翻译专家:林香春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点击此处查看原视频:2021年度 桃李满天下之自治同学会 下消化道诊断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