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中所有出现的LCI指联动成像技术(LCI:Linked Color Imaging);BLI指蓝光成像技术(BLI:Blue Light Imaging);PCM指口袋法(PCM:Pocket-Creation Method)
三浦教授针对中国专家提出的上消化道早癌诊治领域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如下解答。详细解答请点击视频观看。※视频内包含活动当天的在线问答部分。
【诊断类】
问题①:是否能够通过判断/测量胃体或胃底发红程度来诊断Hp感染?
回答(要点):Hp未感染的胃体部黏膜为杏色,Hp现感染的胃体部黏膜为深红色。Hp既往感染下小弯侧黏膜被肠上皮化生所取代,呈紫色;发生萎缩的区域呈褪色调;其余的胃体部黏膜因为发生了炎症所以变为杏色。
问题②:如何在内镜下对于食管早癌的浸润深度进行判定?
回答(要点):食管癌的浸润深度无法测量。(此外胃的SM1病变,浸润深度在500μm以内,也无法在术前诊断浸润深度)。建议放大内镜下观察IPCL形态,使用食管AB分型以帮助推测浸润深度。
问题③:针对胃溃疡性病变,内镜下如何区分病变的良恶性?以及如何活检取材?
回答(要点):遇到溃疡性病变,需时常考虑其为癌的可能性,特别是Hp除菌后的溃疡需要重点注意。但是在恶性循环(Malignant cycle)下癌产生了溃疡,病变整体都发生溃疡化时,即使是放大内镜诊断还是活检诊断都会变得较为困难。如果放大内镜下在溃疡的边缘发现DL、IMVP、ISVP,则可针对该处进行靶向活检,诊断其是否为癌。如果在溃疡内取活检,则病理表现只会为坏死的组织。若存在溃疡但取活检后未发现癌,则应先使用PPI等药物治疗溃疡,然后再放大内镜观察和再次取活检。
问题④:三浦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了白光下病变漏诊率很高,那是否可以直接用LCI筛查就行,还有必要切换回白光吗?我本人就喜欢从头到尾用LCI筛查,想听听三浦教授的看法。
回答(要点):全程使用LCI进行观察的优点有很多,但也存在难以确认的肿瘤。此外,LCI是提升可视性的最主要的因素。
问题⑤:使用AI系统结合LCI模式诊断HP感染的准确率有多高?
回答(要点):目前日本医院在用的AI 系统(CAD EYE)为消化道早癌诊断AI,并无诊断Hp感染、既往感染、未感染的功能。但针对Hp感染黏膜,研究显示白光下的正确诊断率为79.5%,而LCI下为86.6%;针对Hp既往感染黏膜,白光下的正确诊断率为36.8%,而LCI下为78.9%。
【治疗类】
问题①:ESD术镜下控镜的稳定性和左手旋镜的技巧有哪些?
回答(要点):提升内镜稳定性的技巧为理解如何旋转镜身、左右角度旋钮;活用口袋法(Pocket-creation method);以及时常吸气,调整空气量。
问题②:做胃的ESD预切开步骤时,自己做常常不能很好地切开黏膜层,常常碰到一切就出血的情况,黏膜下层暴露不好,需要来回切好几下,请问您在预切开这一步有什么技巧吗?
回答(要点):当无法顺利进行黏膜切开时,常常是因为剥离刀和黏膜平行,很难穿透黏膜、黏膜肌层。此时需要向下打角度,用透明帽压住黏膜,通过使面前的黏膜抬起,则剥离刀穿透黏膜、黏膜肌层会更为顺利。
黏膜切开时不出血的技巧为最初通电状态下剥离刀进入黏膜下层后,稍许回拉,像钩住黏膜、黏膜肌层一样切开黏膜下层的浅层。
黏膜下层暴露困难时:
① 纤维化下导致“黏膜向内卷起的现象”→口袋法下可解决
② 内镜和黏膜接近时呈稍许垂直的方向→口袋法下可解决
③ 切开十二指肠的平坦部分时,尽量用刀鞘抬起黏膜,然后对黏膜的正下方进行修剪
问题③:食管ESD术中出血较多视野不清的情况如何处理?
回答(要点):技巧基本和胃ESD相同,在最初的黏膜切开时,避免切开较深。出血时特别是左侧部位已没于水中时,其中一个解决方法为变更为Gel immersion ESD。
问题④:牵引法具体适合胃内哪些部位做ESD?
回答(要点):我认为在任何一个部位进行牵引都是有效的。问题在于应向哪个方向进行牵引,若无牵引效果时则可使用带线的止血夹。根据情况选择对应的止血夹牵引较为重要。
问题⑤:针对ESD术后的迟发出血,可以预防性地使用哪些止血药物?以及内镜下是否有相关技巧?
回答(要点):ESD术后处理暴露的血管,能够对术后出血起到预防作用。可投用抗酸药物,对于无并发症的患者,也可P-CAB投药3周。20mg的P-CAB效果更佳(10mg的P-CAB,其效果等同于PPI)。缝合溃疡对于早期的术后出血可能有效。胃内只使用止血夹,创面很容易裂开,最好采用留置圈套器缝合,ROLM(Reopenable-clip over the line method)等新型缝合方法也可尝试。针对晚期的术后出血则尚无完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特邀翻译专家:林香春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出处:2023年9月 病例解析训练营 海外专家直通车 在线答疑互动研讨会(本期嘉宾:三浦義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