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网站正在升级维护中,浏览可能出现不稳定,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当前位置: 首页  >  操作指南 >  学术课堂 >  病例分享

第三届“富瞻”消化内镜前沿论坛_IBD篇:内镜在IBD诊治中扮演的角色

2025-05-19 作者:

“富瞻”作为富士胶片2023年全新匠心打造的高端综合性学术专场,以前瞻性的理念与规划,在西郊会议前夕应势而来,旨在汇聚行业前沿智慧,共探学术创新发展新方向。通过全方位涵盖ESD、EUS、ERCP、小肠疾病等消化内镜前沿课题,为内镜医生搭载学术交流的平台,宣传消化内镜对于胃肠胆胰疾病的整体解决方案。

今年我们邀请了全国知名内镜专家,对于MDT、IBD、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内镜AI的热点课题进行讨论。专家们从临床应用、人才培养、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给出独特见解。


本期内容:

IBD:内镜在IBD诊治中扮演的角色

1. 小肠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作用

2. 炎症性肠病早期肿瘤内镜下诊断治疗

3. 内镜可视化——新型内镜技术(LCI)对黏膜愈合评估的价值



戈之铮:

  1. 内镜的核心作用:强调内镜在炎症性肠病确诊和鉴别诊断中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通过内镜观察黏膜病变特征以区分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2. 小肠镜的应用:针对克罗恩病及小肠的特点,指出小肠镜在小肠病变诊断中的重要性,可帮助发现传统检查难以观察到的病灶。

  3. 随访管理:内镜在IBD长期随访中的作用,评估黏膜愈合情况,疾病活动度的重要指标,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孙晓梅:

  1. 新型内镜技术LCI的应用:强调LCI在IBD随访管理中的价值,能够更精准地观察黏膜愈合质量,辅助评估疾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

  2. 早期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指出IBD患者,尤其是长期病程,是肠道肿瘤高危人群,需通过高清内镜、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定期筛查。

  3. 技术推广与临床实践结合:呼吁在IBD多学科协作(MDT)中整合新型内镜技术,提升诊疗效率。


徐灿:

内镜技术的不可替代性,IBD确诊、鉴别诊断及疾病分型的金标准,尤其是通过黏膜形态学特征明确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差异。多模态内镜技术的整合应用,提出需结合不同内镜技术的优势,超声内镜的层次评估、LCI的黏膜细节增强,建立个体化的IBD诊疗路径。


许国强:

三位专家的介绍非常全面,再次强调内镜技术在IBD诊治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时,超声内镜在评估炎症性肠病愈合质量及早期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推荐内容
  • 加藤元彦:上消化道内镜下治疗的最新技术发展
  • 三浦義正:上消化道肿瘤病变早期发现的技巧与最新的ESD治疗策略
  • 第三届“富瞻”消化内镜前沿论坛_AI篇:人工智能在消化病中的应用价值
  • 富田寿彦:早期胃癌的诊疗技巧—新型治疗内镜引领的技术革新
  • 第三届“富瞻”消化内镜前沿论坛_MDT篇:消化内镜在消化道肿瘤MDT中扮演的角色
  • 髙林馨:使用 LCI/BLI 进行早期大肠癌诊断与标准化内镜检查流程
  • 刘枫:基于LCI/BLI的结直肠早期癌的诊断技法
  • 张敏敏:A型胃炎诊断治疗关键
  • 鈴木翔: 为提高大肠病变的检出率,内镜设备和内镜医师所能做的工作
  • 鈴木翔: AI时代下LCI的新临床证据

联系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