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Y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以下内容中所有出现的LCI指联动成像技术(LCI:Linked Color Imaging);BLI指蓝光成像技术(BLI:Blue Light Imaging)
本期讲座,郷田教授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
- 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 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 使用图像增强内镜发现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
*以下内容为部分摘要,完整内容敬请点击视频观看!
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食管癌的死亡人数在所有癌症中排第六位。食管癌按病理组织形态分为鳞状上皮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与腺癌,在世界范围内,鳞癌患者要远多于腺癌患者,约占到了食管癌患者总数的88%,并且食管鳞癌发病率在世界呈明显的区域差异,亚洲,特别是中国与日本为高发国家。此外,饮酒与吸烟作为食管鳞癌的诱因,同时可能会诱发咽喉癌,被称之为区域癌化(Field Cancerization)现象。因此食管癌的诊断刻不容缓。
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根据日本食管癌指南,食管早癌定义为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肌层的病变,食管浅表癌的定义则为浸润深度处于黏膜下层的病变。对于食管浅表癌,外科手术以及放化疗被选作为主要治疗法。在日本进展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50%,而食管早癌的五年生存率约可达100%,因此食管癌的早期发现十分重要。
目前日本对于食管早癌的治疗以ESD为主,每年ESD实施例数已超过外科手术。此外郷田教授还提到浸润深度处于黏膜固有层以内的病变,几乎没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符合内镜下治疗的绝对适应症。
使用图像增强内镜发现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
目前日本诊断食管早癌通常会使用碘染或图像增强内镜两种方法。而碘染可能会引起患者胸部灼烧、食管痉挛、碘过敏等不良症状,因此图像增强内镜成为诊断食管早癌的首选。教授还特别提及,不仅仅是BLI与BLI-bright,LCI对于食管早癌的发现也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郷田教授提到通常的诊断步骤为:首先使用BLI-bright进行观察,寻找食管中的褐色区域(brownish area),找到后结合放大内镜在BLI模式下进一步观察病变表面IPCL形态,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以及浸润深度。
出处:中日国际交流项目 早诊早治 消化道早癌诊疗 北京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