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Y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以下内容中所有出现的LCI指联动成像技术(LCI:Linked Color Imaging);BLI指蓝光成像技术(BLI:Blue Light Imaging)
本期讲座,村上教授围绕一例LST-NG病变,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
- 病变的内镜下诊断
- ESD术前确认事项
- ESD术中各步骤的操作细节
*以下内容为部分摘要,完整内容敬请点击视频观看
病变的内镜下诊断
村上教授首先介绍该病变位于盲肠阑尾开口附近,白光和LCI模式下观察为直径32mm的平坦型LST-NG(非颗粒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变。通过BLI放大观察,该病变符合JNET Type2A特征;结晶紫放大观察下呈III L的腺管开口形态,内镜诊断下为腺瘤,预实施ESD切除。
ESD术前确认事项
村上教授介绍到实施大肠ESD前需思考整体策略,确认以下事项:
确认病变位置:注意纤维化、ESD剥离刀与黏膜垂直相对、病变周围皱襞和大肠内呼吸运动等情况
确认重力方向:需注意出血和积水混合导致视野变差的情况
内镜的操作性:需注意术后愈合患者导致内镜操作性会较差的情况
综上考虑,本病变的ESD策略为,首先尽快处理病变阑尾开口附近的位置,并从该处进行周围切开和扩展至环周切开;安装牵引夹后进行剥离;最后当ESD剥离刀和黏膜垂直相对时需谨慎地进行剥离。
ESD术中各步骤的操作细节
在正式实施ESD前,村上教授介绍了所使用的内镜和器械如下:
内镜系统:富士胶片公司的LASEREO 7000系统搭配EC-L600ZP内镜
ESD剥离刀:富士胶片公司的FlushKnife BTs,1.5mm
电刀:VIO300D,黏膜切开时使用ENDO CUT Q,effect 2,duration2,interval3,黏膜剥离时使用SWIFT COAG,effect 3,40w
牵引夹:順天堂大学参与开发的S-O clip
之后村上教授配合实际手术视频,解说了ESD操作各步骤的细节,以下为简要概括,详细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黏膜切开:首先对阑尾开口附近位置进行局部注射,注射到病变充分隆起;将ESD剥离刀顶住黏膜进行周围切开,注意适当调整刀身长度,避免过深;切开后需确认已切开的位置,注意观察浅层位置和是否存在出血、切开过深等情况,直至完成环周切开。
牵引:使用S-O clip牵引病变,于病变肛侧安装S-O clip,安装前需在病变对侧做一个标记;使用常规夹子将S-O clip的圆环部分拉起;牵拉至之前所做的标记后,能够提升黏膜下层的可视性。
黏膜下层剥离:从S-O clip产生牵引效果的位置进行黏膜下层剥离,因为牵引效果已经产生,所以轻轻触碰即可剥离,注意避免过度送气导致内镜操作性变差;当ESD剥离刀垂直于黏膜时,需谨慎地一边调整刀身长度,一边进行剥离直至剥离完成。
创面缝合:使用钛夹对ESD术后溃疡进行完全夹闭,最后使用活检钳将S-O clip圆环部分拉入钳道进行分离,并使用网篮回收病变,手术结束。
ESD切除时间为20分钟,无出血和穿孔,最终病变诊断结果为低级别过渡至高级别的异型管状腺瘤。
出处:2022年度早诊早治消化道早癌诊疗中日国际交流项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站—下消化道主题(治疗篇)
点击下方链接观看村上教授下消化道诊断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