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Y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精彩互动:
Q1. 日本是如何将早癌的检出率提升至70%以上?
A:由于在日本有许多60岁左右的人群因患胃癌死亡,因此国家推出了名为针对型早癌筛查的社会福利项目,针对一定年龄段的国民定期进行早癌筛查。
Q2. 腺管深浅与隐窝间区宽窄往往会影响内镜下能否清晰观察到腺管构造,但是使用NBI往往只能观察到微血管结构无法清晰观察腺管开口。但为何与NBI相比,使用BLI却可以更容易更清晰地观察腺管开口?
A:BLI采用波长为450nm的激光照射荧光体产生白光,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束410nm的窄带光用激光,因此相较于NBI,BLI在观察表面微结构上更为清晰。此外根据日本的多中心研究,NBI下可以清晰观察微血管结构,而对于密集的、深度较浅的腺管时,使用BLI更有助于观察腺管构造。
Q3. 日本是否在胃镜检查中使用结晶紫染色?
A:日本医院通常会在肠镜检查中使用结晶紫染色,不会在胃镜检查中使用。此外由于结晶紫具有致癌性,并且BLI已经可以满足医生对微血管与微结构的观察,因此现在日本内镜检查中也在减少结晶紫的使用,仅用于切除后标本的染色。
Q4. LCI下观察萎缩或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时可以通过识别紫色调黏膜中的橙色区域来辨别肿瘤,但是地图样发红在LCI下往往也显示有大量的橙色区域,如何区分二者?
A:在除菌后的胃中,消炎后的胃黏膜的色调在LCI下呈现为亮橙色,而肿瘤黏膜的色调为偏红的橙色。但如果位于肠上皮化生的紫色背景黏膜中,两种黏膜不容易辨别,因此需要通过BLI配合放大观察逐一进行精查。
山本教授特别补充:
① 教授发现中国医生在使用LCI、BLI时将色彩强调参数设置为C1。山本教授认为当色彩强调设为C2时,炎症和肿瘤的颜色差别会显得更为清楚,建议设置为C2。
② 在BLI下肠上皮化生表现为绿色,而癌症黏膜呈现为棕褐色区域(brownish area),这种色彩差异若使用C2会观察的更为清晰。
③ 使用放大内镜观察微血管、微结构时可以设置为C1,但若想根据色彩的不同来鉴别炎症还是肿瘤,山本教授认为该使用C2。
④ 山本教授所推荐的色彩强调参数C2为上下消化道通用参数。
Q5. 最新的日本胃癌ESD指南中扩大了未分化型癌的适应范围,此举是基于什么原因?
A:由于病例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再基于统计学的分析,ESD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已经不到1%,因此扩大了未分化型癌的适应范围。
Q6. 与靛胭脂相比LCI是否更有助于诊断平坦型病变的范围?
A:色素染色只强调黏膜表面构造,无法帮助医生诊断病变范围。相较于靛胭脂,使用LCI可以容易地进行病变的范围诊断。